周日,妈妈带我到店开了几服中,说是因为我脾气躁,需要调理。
我发现中很奇怪,竟是些山楂、草根、树叶,这也能治病?我疑惑不解。熬好了,满屋子都是苦味儿,我差点儿吐出来。妈妈把一碗中放到我面前,我看了一眼,黑乎乎的,像咖啡一样。我立即想到了红糖水,心想:说不定闻着苦,喝着甜呢。
我端起碗,咕咚一口喝了一大半。为了尝尝是不是红糖水的味道,我还在嘴里停了一会儿。终于,我尝到了中的味道,和红糖水差了十万八千里。“哗”的一声,我把中全吐了出来。
妈妈走过来,看见我把中吐了,再看碗里面还有一点点,她没说什么,端着碗走了。我以为妈妈不让我喝了,便松了口气。谁知妈妈又端出来一碗,我恳求妈妈不要再让我喝了,妈妈却严厉地说:“喝!这点儿苦都受不了,以后怎么办?”
我心一横,端起碗把中往嘴里倒。一口、二口、三口……啊!终于喝完了,可嘴里的那个苦哟,真是说不出!这时,妈妈走过来,往我嘴里塞了一个东西。啊,原来是冰糖,真是苦尽甘来!
我看了一下表,第一次喝中竟用了四十分钟。
(指导老师:乔艳朵)
点评:俗话说“良苦口利于病”,对小作者来说第一次喝中的经历是苦涩的、难忘的,但也是一份独特的人生体验,文中心理描写细腻,前后对比,更加体现了小作者对喝中的恐惧之感。
今天下午学校里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我们五年级的同学是去参观胡庆余堂中博物馆。在去参观胡庆余堂中博物馆的路上,我和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讲的都是关于参观博物馆的,大家都想知道胡庆余堂中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样的?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们从下车的地方经过吴山广场和河坊街走过一条小小的巷子来到胡庆余堂博物馆。
走进胡庆余堂中博物馆的大厅,大厅的装饰古色古香,栏杆和石柱上都刻有美丽精细的花纹,再加上一股浓浓的中味,一看就让人觉得富有中国古典的气息。走在楼梯上,我认识了古代的名医有:孙思邈(江南王)、李时珍、张仲、华佗。上了楼梯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思邈的铜像,听讲解员阿姨说之所以孙思邈能够叫做江南王,是因为他精心制备丸、散、膏、丹,这些特别管用。然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清明上河图的木雕作品,这幅作品刻的特别细致,就连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刻得十分精致完美。
在一楼有许多非常引人注意的植物,我把这些对中有用植物统统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还记得:石菖蒲、鱼腥草、六月雪、大青、万年青、鸢尾、射干……在摆放这些植物的旁边还有一个展厅,我飞快地跑进去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在门的两侧有两个玻璃橱窗,里面放满大大小小的玻璃罐子,里面放满了中配的材料。这些我也记住了是:女贞子、车前子、青果核、补骨脂、葶苈子、金果榄、白鲜皮、僵蚕、浙贝母、川牛膝……其中让我感兴趣的是僵蚕,僵蚕就是蚕宝宝吃了带有水的桑叶变成了僵蚕。但是这样子的昆虫怎么当中的配料?这还是得我自己查询资料。
参观了胡庆余堂中博物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我国传统中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