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布鞋的故居


穿<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_ajax(this)" class="keylink">布鞋</a>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

  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总书记题写的来自清故居五个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故居就和它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到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先生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

  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书廊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轻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决不故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来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期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

  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