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儿戏岂能相忘


旧时儿戏岂能相忘

  尽管童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时间很短,但却往往成为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好时光。不论物质怎样匮乏和生活怎样艰苦,童年都能在儿戏中变得有滋有味。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物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恒久不衰的儿戏正渐渐地远离了今天的孩子们,成了旧时儿戏。这些旧时儿戏,也正日渐被许多人所淡忘。因此,给旧时儿戏加以图文并茂地整理,在读物中予以原汁原味地呈现,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儿戏虽小,但许多儿戏里都映现着时代的影子,透过它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昨天。

  作为以民风民俗为主调的老画家赵华川,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0余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旧时儿戏绘画,加上常胜利和周郎先生的配文,一个个让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儿戏就非常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看画和读文的混合阅读过程中,每个读者都会不知不觉地对自己的童年来一次真诚地回望。赵华川先生则这样坦诚地说道:回眸我的童年,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但其乐无穷。那份天真,那份纯洁,使我恋栈难舍――我是在回味童真童趣时画了那么多幅画的。

  赵华川先生所画的219幅白描,可以说每幅都非常传神地再现了每一个旧时儿戏的精彩之处,是儿戏趣味的聚焦,是儿戏高潮的定格。阅读这些旧时儿戏,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了亲情性、友爱性、团结性、教育性、智力性、技术性和季节性(环境性)。由此可以断定,许多儿戏都非常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这种益并非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由于许多儿戏都是在大地上完成的,因而与环境、或者说与自然充满了和谐。

  从逗乐、数手指、哄睡觉、拉大锯、拔萝卜、数星星、听趣话儿等众多儿戏中,我们看到了亲情之爱的可贵;从枣儿磨、弹球儿、赶大车、娶新娘子、开火车、翻撑、过家家、打电话、过河、拔河等众多儿戏中,我们看到了团结友爱的必要;从抖空竹、推铁环、竹蜻蜓、玩地牛子、踩高跷、养兔、养蚕、种花、吹泡泡、抓子儿、抛球等众多儿戏中,我们看到了技术性儿戏最终培养了儿童的技能和体能;从玩风车、粘知了、玩蝈蝈、招蝴蝶、玩萤火虫、做柳笛儿、编草、堆雪人儿、打枣等众多儿戏中,我们看到了儿童在自然界中总可以找到无尽的乐趣;从猜谜、玩棋等儿戏中,我们看到了儿戏对儿童智力的培养。我们也由此明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由于生命想像力的丰富,儿戏也并不匮乏。

  合上《旧时儿戏》一书之后,不能不想到今天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的少年儿童。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儿童乐园,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儿童游戏,但可以肯定地说,今天住在楼房里的孩子们,他们可玩的儿戏正在日益减少。楼房的封闭、电视的普及、昂贵的声光电玩具的增多、独生子女的个性、成年人的忙碌等等,都有可能使今天孩子所玩的儿戏减至最低限度。而一个缺少亲情、友爱、团结、互助等儿戏感染熏陶的小孩,将来长大后,他们会有多少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观念呢?他们会有多少团结、勾通和互助的意识呢?虽然现在我们不能简单回答这个问题,但等到我们能随口回答这个问题时,恐怕我们失去的并不仅仅是旧时儿戏了,这才是尤其让人隐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