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


众所周知,中国人从古至今是很仰慕文人雅士的,唐有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宋有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纵观起来,人们所最为称道的,不是他们的文字,而是修养

说到修养与中国文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诸如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自不必再赘述,就是现代的大师们也不少见,譬如启功大师,他如许多近现代文人一样,经历过了文革那段悲惨的时期。当时他和另一名先生一同去扫厕所,对于高洁的文人来说,这样的待遇显然难以想象。然而打扫过程中,启功先生却不断和另一位先生谈论着打扫厕所的技巧和诀窍,另一个先生对此深表叹服。诚然,这样平和的态度,能做到的人并不多。然而汤显祖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清高,私以为还是平和些更是修养。

然而,古时那些流芳百世的高洁之士,也就一定有修养了么?只怕也不尽然。在古代,读书人清高自诩者居多,从那即便穷困潦倒却仍不改本性的孔乙己身上便可窥得一二。再加之佳流的士农工商,三六九等观念的影响,关注实际者则少之又少,甚至也不乏满口仁义道德却又做尽了世间龌龊事的衣冠禽兽。这样的人,就算有修养么?答案不言自明。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培根,光看其文章,俨然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贤人,或者说高洁之士。然而当你去查阅他的生平资料,却会发现他是一个极度言行不一的人。在《谈节俭》一文中慷慨陈词的他,生活却奢靡得令人发指。我想,这样的人若说有修养,恐怕也只能修养在那苍白的文字间。倘若他现实中不改改的话,其修养也只能被锁在无力的纸上。

不过,有一种修养,更让人称道,因为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那便是诸如陆游那样到死前仍不忘却的民族大义。这样的修养,所含的是对本国家和民族最深层的关心与爱护。还记得《亮剑》中李云龙身边的那个魏和尚么?他原本是少林寺中一名僧人,修得一身好武艺。当李云龙初次见到他,问他为何还俗从军时,他的回答是:日本人都打进来了,我还在习武念经,这经,我念不下去!多么质朴的语言,然而流露出的却是更为朴素的赤子之心。这样的人,这样的修养,不得不说,令人肃然起敬。

说完这些,此时宣扬环保的我看到了厕所灯却还兀自亮着。于是,我二话不说,默然走去,因为我明白了何谓修养。